上海婚庆城

作者:admin人气:0更新:2025-10-01 18:45:07

  

  三角地曾是个不折不扣的传奇,可现在更像是波澜不惊的传说。

  

  清末(!)的三角地菜场

  我尝试在百度里寻点关于它的蛛丝马迹,第一位却让给了北大,更多则是语焉不详的各种信息,一部电影?一个餐厅?甚至是一个食品公司?可见我们对上海的集体记忆似乎存在一个期望值——它应该是典雅的、精致的,有国际视野的,折射出生活智慧的……但唯独没有留给一个东区菜场相应的空间,三角地的崛起和陨落,或许真看得出这座城市行进于历史中不可回避的抉择与轨迹,但我们留给它的篇幅太少太少,以至于我这个曾真真正正生活在它“庇荫”之下的上海人,竟也忘了,故事该从何处说起。

  两层楼的“热血菜场”

  

  1920年代的三角地

  1890年,这个三角地菜市场诞生的年份,充盈于此的生活气息,却使它活泼得不像话。在上海,你或许真找不出一座世纪菜场能这样热血了。

  每个清晨,三角地菜场都是最热闹的,它魅力辐射的范围之广,恐怕也是这城市无法复制的记录。且不说它是虹口当仁不让的No.1,即使在全上海,也有老清老早从西区赶过来的阿姨妈妈,手上提着竹篮,为要买到一只生鲜活杀的乡下鸡一路风尘仆仆。也实在是因为三角地太大了,如果那个时候有无人机,往下拍一张,三角地可算是靠泊于峨眉路、汉阳路与塘沽路的巨型UFO,或是一座小型室内体育场。

  现在你去看演唱会,绕着万体馆走一圈,寻门而入的经验,大概也是彼时大家逛三角地的心情——这个入口全是河海鲜,那个入口有老相识的时鲜蔬菜贩,若要买野味,恐怕得绕到汉阳路再进。随着家庭主妇们结伴鱼贯而入,动物的膻味、蔬菜的土腥气,海产品的腥臭,还有最难形容的人味,齐整整地在此处混成一股市井洪流,好像任谁都躲不过的万丈红尘,裹挟起一切吆喝与说价之声,只钻进人的心肝脾肺肾,活生生的一个上海,就全在你肚子里了。

  

  

  50年代“UFO”内部

  但这是为了一顿饭食而存在的三角地,再浓油赤酱,不过囫囵进了肚子,是一代人的工作,一代人的习惯,一代人的集,却成不了一代人的念想。不过它却偏偏与周围的学校起了瓜葛,于是终逮住了我这代人,直直地按在怀里耳鬓厮磨起来。1988年读一年级的那一届,恐怕最后都成了三角地的小情人,好像姻缘快慢天注定,不早不晚,咱们的小学,有一半时间,就真的在这魔幻菜场里打发掉了。

  “虹口一中心”——魔幻菜场小学

  

  1988年入学虹口区第一中心小学的人一定都记得,咱们的一年级并不在本校读,本校那时正进行着旷日持久的维修,于是入学的孩童先是被安排到了南浔路上、北虹中学对面的天主堂,用地是天主堂外的草坪,安上了四五个白色大帐篷,近300个学童就在里面学起了汉语拼音。那时教堂的大门紧闭,神秘兮兮的,有好事的同学曾趴在窗户上一探究竟,后来讲里头有死人挂在木头上,因此大家对那教堂大门就有了分外的戒备,上厕所经过,嘴里总要念个阿弥陀佛。谁知很多年后,我成了基督徒,或想那就是所谓童年伊始的“不可抗力”吧。第二年,教堂恢复弥撒,当然只能请走我们这些小学生,哪里去呢?本校还没修好,北虹中学也快老得摇摇欲坠了。不知道是哪个天才突发奇想,整个年级组迁往三角地,二层三层全部划给虹口区第一中心小学。

  

  30年代上海的百业地图里的三角地

  然后,或许是上海历史上唯一的、名副其实的菜场小学就这样诞生了。没有校门,只有狭长的通道,地上还残留着踩扁的鸡毛菜和容易让人滑跤的烂冬瓜,菜场的生猛气息自然是无孔不入,这自然是要比“小小的船儿两头尖”精彩许多了。课间,好学的孩子跑去一楼看动物,不要惊讶,彼时的三角地,有着全上海最牛逼的野味专柜,鹿肉、野猪肉、山猫肉、熊掌、野兔、竹鸡,一应俱全,虽然都已是砧板上的肉,但那形却依稀还在,山猫的刁蛮、鹿的驯良、熊掌的肥厚…

  

  “迭额车扁鱼几钿一斤啊?”

  上世纪90年代初,好像小贩这种物种在一夜之间全部现形了。三角地对面,一字排开二三十个小贩,他们也卖生灵,更小一些,不给你吃,但供你玩儿,像是金鱼,蝌蚪、蚕宝宝,小雏鸡,总之是各种能让父母给你掏钱的低端宠物,我想这无疑是三角地的辐射能力了,同样也是在那时,几个野味专柜撤出了三角地,一些老板就做起了卖甲鱼和小龟的生意,混在一众卖宠物的小贩里,没有了三角地那潮湿大屋顶的庇佑,他们变为露天客,脸上总有些不甘,但其中也有卖甲鱼卖成万元户的,成了街坊邻居口里的楷模,统称甲鱼王。

  消失的“东区精神”

  

  昔日“三角地”今天已变成宝矿大厦

  但这表象远非三角地的全部,生长于此,总有些怪异的安全感,好像在满是食物的星球,就不用担心朝不保夕,再加上从四川北路南飘而来的那份自得其乐,还有于外白渡桥北上的国际视野,三角地及其周边区域,成了一座诡谲的岛,它并不太上海,因为没有那份求变的心。

  

  

  西区菜场里肉嗝气,烟火气,生活味

  世上有很多种精神,契约精神、雷锋精神,航天人精神……三角地差不多也被我神化成一种精神了,但这精神如今看来委实有些寒碜,菜场早就没了,宝矿大厦平地而起,一中心小学拆了,成了北虹中学的前院,吴淞路闸桥的点滴大概只有去地方志查了,拓宽之后的小路反倒真容不下那些走街串巷的家长里短,最重要的是,懂三角地的人都走了,走到这座城市最边缘的地方——一个空旷、疏寂、拥有大型超市而无需小菜场的地方。他们要是回来,一定认不得这里——它已成了上海的第1001张脸,和前1000张并无区别。若真要探寻,吴淞路塘沽路中间,还有一座三角形的安全岛,够站十来个人吧——这就是三角地的墓碑了。

标签:虹口婚庆

本站和 最新资讯 的作者无关,不对其内容负责。本历史页面谨为网络历史索引,不代表被查询网站的即时页面。